突发:继硅谷银行后 纽约签名银行宣布倒闭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三大银行倒闭案,仅次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倒闭的Washington Mutual(华盛顿互助银行)。
48小时,美国就上演了史上第二大银行倒闭事件—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3月10日宣告倒闭。谁还想到它刚刚在3月8日账上还拥有2120亿美元的资产和160亿美元的市值?更何况,从年报中看是一个资产远远大过负债的公司。
套句股神巴菲特的名言:海水退潮时就知道谁沒穿褲子游泳了。
硅谷银行确实揭露了整个美国银行业的脆弱性,尤其是那些在疫情期间囊获许多“便宜钱”又没有认真做投资的银行。硅谷银行事件肯定削弱了投资者和消费者,所有人的信心。
但是硅谷银行到底是少数的例子,还是冰山一角?
疫情期间,在2020年和2021年,当时市场的热钱太多,很多初创公司自然很容易得到创业基金和投资者大把现金。此期间硅谷银行的新增存款将近1,300亿美元,而硅谷银行也无法全部借出去。
当时多数业者都采取了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大部分资金投资在美国政府的长期债券。由于当时市场利率非常低,所以对于银行而言,这些存款几乎可以忽略掉成本。即便美国政府长期债券只支付几个百分点的利息,但对于银行而言,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不过问题在2022年尾开始来了。联储局过去一年多将美国利率从接近零的水平上调450个基点,而欧洲央行也将欧元区利率上调300个基点。整体而言,2022年全球借贷成本是以几十年来最快的速度上升的。
硅谷银行这种资产负债表组合只有在当时利率保持低位时才能发挥作用。日前美国联储局还在不断的威胁提高利率以对抗顽固的高通胀,银行的存款成本也变得更高。
根据硅谷银行网站介绍,它的存款成本就从一年前的0.14%上升到今天的2.33%。而同期Fed的要求从0.25%上升到4%强。但是它的长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却没有跟着增加。
另一方面,硅谷银行的主要客户,也就是这些初创公司,因为担心,现在也纷纷提取存款。
两者夹击之下,很容易变成“挤兑”。硅谷银行也发现银行存款下降,自己的资金也开始短缺。而银行的利润挤压更是迫在眉睫。
原本SVB Financial还计划将这次投资组合出售所得再投资于短期债务,以充分利用利率上升带来的商机,然后再另外筹集22亿5000万美元,渡过难关。因为目前的市况可说是IPO和私募融资的“冬季”,但是投资者和存款客户都等不及了。他们在短短的24小时内提取了420亿美元,加速了硅谷银行崩溃。
公众继银行业信誉信任危机之后的系列挤兑,是否演变成类似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新闻背景:2008 年,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由于投资失利,在谈判收购失败后宣佈申请破产保护,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关键重点还是要看美国如何处理其八月到期的国债务违约危机。而俄乌战争,美国提振利润应对通胀,也让学者口中的‘末日循环’方向发展更加的现实。
50多年前,美国时任财政部长康纳利这样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今时今日,这句话同样适用。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国债已近触及到了31.4万亿美元的法定债务上限,在耶伦看来,国会在调高债务上限上的任何迟疑不仅可能引起政府关门,还会出现公共债务违约的危机。其财政部就此采取的特别措施也只能让政府的资金维持到今年6月并带有“很大不确定性”。
而资料显示,美国因债务上限的僵局,卡特政府曾经5次关门,里根政府8次被迫关门,克林顿政府遭遇两次关门,奥巴马政府经历了16天的关门,而到了特朗普政府,出现了历史上最长时间的政府部门停摆。
这,也许,就是美国政客为此夜不能寐而在应对目前国际政局的一系列毫无章法的表演的总注脚。
但实际情况则是,一些硅谷科技公司已经开始面临严重的现金流紧张,甚至可能破产。员工没有工资收入,财务贷款安排不能按时支付,。。。
而对房地产的影响,则有待观察。鉴于日前的情形和高利率,毫无疑问是现金为王的时代。
但,如论如何,为我们大家敲响了一个警钟,在已经踏入春天了的时节,是否转眼之间:又要倒回去,冬天,要来了?更大的黑天鹅出现了?
您说呢。
#硅谷银行倒闭 #硅谷银行 #银行 #美国国债 #美国国债违约 #新加坡生活 #新加坡房产 #新加坡房产投资 #硅谷 #留学新加坡#房贷 #房贷利率 #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 #美国财政部 #银行挤兑 #骨牌效应 #倒闭潮 #全球金融危机